要“互聯”不要“互黑”(科技雜談)
2017年06月16日04:47??來源:人民網-人民日報
《網絡安全法》正式施行十余天后,一批互聯網行業的重量級企業開始用行動呼應。6月12日,美團點評、京東、新浪、搜狐、快手和360等互聯網企業聯合發布了《反商業詆毀自律公約》,共同抵制“商業詆毀”的蔓延,打造公平、誠信、陽光的市場競爭環境,促進我國互聯網的健康發展。
有電商平臺、門戶網站和安全廠商等共同參與的這個互聯網業界倡議活動,主要是針對互聯網行業中存在的虛假、片面、惡意的“商業詆毀”現象。參與發起《自律公約》的企業,一方面強調約束自身,不去捏造涉及他人的虛假信息,不傳播相關的無權威信息源、無法確認等信息,另一方面也為了自身維權,在歡迎真實客觀信息傳播的前提下,希望能制止互聯網上無端的負面評價,抵制“商業詆毀”帶來的不正當競爭。
創新是互聯網的基因,以創新為主基調的合作和競爭,一直是中國互聯網發展壯大的秘密所在。從1994年我國全功能接入互聯網開始算,中國互聯網已經走過了20多年的歷程。2000年前后互聯網商業蓬勃興起,十多年的發展已使中國互聯網產業成為競爭十分充分的巨大市場。網民數量最多,市場最龐大,全球前十的互聯網高科技公司中,中國互聯網公司占據了好幾席。“山寨”的叫法更是被拋掉,從商業模式到人工智能、云計算、大數據挖掘,中國互聯網的創新能力開始走出去,向海外輸出。許多留學生眼中的中國“新四大發明”高鐵、網購、支付寶和共享單車,其中三個就是普通人熟悉的互聯網“產品”。
但在創新的主流之外,確實存在著一些危害網絡安全和商業安全的互聯網亂象,如通過竊取個人信息、網絡詐騙、網絡攻擊等牟取不法利益。網絡謠言、水軍等的出現,也使一些互聯網企業之間的“互黑”一度泛濫,企業因聲譽受損導致不小的損失,同時也無形中影響著中國互聯網行業的整體形象。比如不久前網上曾盛傳某互聯網企業將大量裁員,數月內要把過萬人的自營配送員辭退,盡管這被證明是毫無根據的說法,但最后該企業為辟謠付出了大量成本。而更為嚴重的是,這些互聯網上的“雜音”還會削弱創新——如果用這種辦法就能贏得競爭,又何必去花巨大的投入搞創新呢?
維護互聯網的有序競爭秩序,呵護互聯網的創新基因,實際上對每一家專注創新、公平競爭的互聯網企業都有好處,同時更是中國互聯網基業長青的基石。提高網絡安全保護水平,促進行業健康發展,既需要行業協會和政府相關部門盡到監管的責任,也需要企業自律。希望類似的《自律公約》越來越多,更多的企業加入這樣的倡議,拿出實際行動,共同建立起誠信、透明的商業生態,使之成為保障互聯網創新、進一步促進創新的強有力支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