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“旅游+”互聯網產業四大發展趨勢
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15日訊(記者 魏金金)互聯網對產業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在線旅游企業上,也表現在互聯網技術對傳統旅游企業的變革上,更表現在互聯網對旅游產業供需結構、產品創新、消費方式、甚至體驗方式等各方面的影響上。14日,在第二屆CTCIS“中國文旅大消費創新峰會”上,《2017年中國旅游+互聯網產業研究及趨勢報告》(以下簡稱“報告”)正式發布。
峰會現場? 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/攝
據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了解,今年5月,國家旅游局發布的《2016中國旅游投資報告》顯示,2016年全國旅游總投資超過1萬億,在線旅游超過1000億元,且在線旅游投資呈現高度集中。在本次發布的報告中,記者了解到,2016年旅游總收入達4.69萬億,盡管互聯網對旅游業的影響不言而喻,但相比國外而言,中國旅游互聯網基礎仍相對比較薄弱,目前處于信息化、電商化、數字化齊頭并進的特殊發展時期。
報告通過對2016年公開的199家互聯網旅游投融資事件進行分析,總結出了以下幾個行業發展特征:
從縱向來看,分銷預訂/零售端的占比超過50%,產業投資呈現集聚現象;分銷預訂/零售端細分特性明顯,出境游、非標住宿、定制游排前三,涉及企業多以B2C平臺、C2C平臺、B2C自營三種模式為主,其中自營企業占比最大;從投融資金額、輪次、企業集中度等來看,綜合產品OTA的成熟度高于其他環節;
從橫向來看,在單一要素產品中,住宿產品的產業鏈完整性、細分度更高;在旅游線路產品中,出境游的產業鏈表現突出,且正在不斷地細分化、專業化;而在“旅游+”的創新產品中,“旅游+”體育、“旅游+”教育發展較好,且已出現較多細分產品供應商。
報告以攜程為代表的OTA類、以螞蜂窩、窮游為代表的內容營銷類、以途家、小豬為代表的共享住宿類、以及飛豬和美團旅行等四類典型旅游互聯網企業為研究對象,從模式、戰略布局角度進行了深入分析。從模式來看,除了批發、代理、廣告模式外,隨著企業業務的延伸和擴張,各類服務、以及線下業務也成為旅游行業的營收來源;其次資源、休閑度假產品、擴張、數據、創新以及線下成為其布局重點;從產業影響角度來看,目前最重要的是提升了供應兩端的信息對稱性,但是隨著技術升級和數據積累,可以預測未來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能力會不斷提升。
報告顯示,當前互聯網旅游發展正呈現以下四大發展趨勢:
趨勢一:消費端呈現五大變化,包括群體的細分化;體驗豐富化;出行設計自助化;交易過程電商化或者叫線上化;旅游購物理性化,品質、渠道、價格均成為游客購物的考慮因素。
趨勢二:鑒于目前產業各環節的細分度不同的現狀,各細分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。旅游與生活方式的融合會不斷擴大旅游邊界,需求越來越多元化,這就促使旅游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加深,市場細分、消費場景細分進一步深化。這一系列的變化需要互聯網的覆蓋廣度和細度持續升級,互聯網的高效信息傳播優勢將繼續加速行業格局的成熟化和高效化。
趨勢三:技術驅動型企業促進產品價值的深度挖掘。旅游業最終要回歸產品和服務的價值挖掘上,除了互聯網的信息技術外,SaaS技術、大數據技術、甚至人工智能等技術將幫助產業用戶端需求挖掘與匹配、資源互聯互通、產品體驗升級。
趨勢四:線上線下多元融合。不管是互聯網企業還是傳統企業都在尋求線上線下的融合,但是目前更多的是渠道的融合,隨著互聯網在旅游行業的滲透,在渠道融合基礎上,不同場景下的線上線下服務融合、體驗融合將更多的出現在用戶面前。